第1708章 天下英雄尽入彀-诸天万界神龙系统txt下载精校
第1708章 天下英雄尽入彀-诸天万界神龙系统txt下载精校-诸天万界神龙系统-一本书
诸天万界神龙系统
作者:维斯特帕列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“郁郁涧底松,离离山上苗。以彼径寸茎,荫此百尺条。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。地势使之然,由来非一朝。金张藉旧业,七叶珥汉貂。冯公岂不伟,白首不见招。”汝南某地,几名寒门士子正聚在一起吟诵着一首新得的诗作,“沈子丰这首诗可谓道尽了我等寒门士子的心酸啊!此番蜀中兴科举,不看出身,纯以经义策略取材,我等大可一试。”
沈隆抄的这首诗乃是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《咏史诗》,左思乃是寒门出身,虽有才华却一直郁郁不得志,于是就借用咏史来批判九品中正制。
这首诗的意思是,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,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;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,山顶径寸的小树,却能遮盖百尺之松;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,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;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,是地势造成的,其所从来久矣;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,子孙七代做了高官;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?可就因为出身微寒,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。
诗中所写全都是寒门士子的艰难,所以一传播出来就在寒门士子中广为传播,尤其是那句“冯公岂不伟,白首不见招”更是让他们感同身受,自汉代以来,不得志的读书人都喜欢用李广和冯唐来自比,读起来难免会带入自己,引发诸多感慨。
“士载,你自幼喜好读书,才学冠于汝南,奈何因为出身之故,只能去看守稻草,实在是太过屈才,不若和我等一起去蜀中应考吧。”有人在劝说友人。
“艾……艾…..原本就是荆州人士,若能……若能得中,也算是荣归故里,理当同去!”友人结结巴巴地说道。
此人正是日后灭了蜀国的邓艾,邓氏原本是荆州大族,所以邓艾小时候才有资格读书识字,赤壁之战后曹操强令当地百姓北迁,年幼的邓艾就被呆到了汝南,因此家道中落。
其后虽然因为读书识字被选为典农都尉学士,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、干等下级官吏,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,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,但因为口吃,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,便指派他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。
如果没有沈隆出现的话,一直要到二十年后,邓艾因为要去洛阳汇报工作,遇到了司马懿,这才改变了命运,逐渐登上高位,但是现在,看到蜀中实施科举吸纳人才的方案,邓艾就决定去蜀中一展身手了。
凉州天水,一名十**岁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蜀汉广纳贤才的诏令,他思虑再三后回到家中,禀报自己的寡母,“母亲,自从父亲为国殉难之后,孩儿虽然得赐中郎之官,然我姜氏并非高门大户,上司同僚皆轻视孩儿,孩儿迟迟不能一展才华;如今蜀中以科举选材,不论出身只看学识,孩儿欲往蜀中一试,只是母亲年迈,还要劳动母亲长途跋涉,孩儿心有不忍。”
“你父乃是汉臣,如今曹丕篡位实属大逆不道,你在曹贼麾下任官,却是辱没了尔父的名声;那刘皇叔原本就是大汉宗室,如今蜀中方是正统,老妇年纪虽长,身子骨倒还结实,随你一起前往蜀中又能如何?”在姜母这些老辈人心中,大汉的正统性可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磨灭的,当即同意和姜维一起前去蜀中。
东莱曲城,同时有两份文书摆在了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基王伯舆面前,一份是征辟他为孝廉的文书,王朗少年时父亲王豹去世,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,王翁精心抚养,王基也非常孝顺,孝顺之名广为传之。
其后王基曾担任东莱郡府吏,因非其所好而辞职,这次征辟则又给了他一次机会,如若遇到贵人相助,或可平步青云。
要是以前,王基看到这样的文书定然激动不已,但是现在有另一份文书摆在他的面前,正是蜀汉实施科举的文书,王基思虑再三后起身慨然长叹,“大丈夫处世,当以自身之才建功立业,何须依仗他人青睐,此乃妾侍所为,吾不为之!”
天下才智之士尽皆心动,自然也少不了蜀中的人才,费祎少时丧父,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,伯仁之姑,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。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,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,后来刘备平定蜀中,费祎便留在益州,并与汝南人许叔龙、南郡人董允齐名。
费祎早蜀中早有声望,刘备登基之后册封刘禅为太子,征辟费祎与董允为太子舍人;然则费祎在收到科举的消息后,立刻就辞去太子舍人的官职,准备参加科举考试。
太子舍人能够经常陪伴太子,可谓前程远大,等太子继位之后就可以青云直上了,然而费祎则觉得,刘备如今身子康健,要等刘禅继位还不知道要等多久;而眼下蜀汉蒸蒸日上,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,所以才做出如此决定。
科举开始之前,天下士子云集成都,沈隆根据后世的经验安排考试,在审阅士子名单的时候,他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,“哈哈,邓艾竟然来了,哦,也是,他现在还在看稻草呢,汝南距离荆州不算远;姜维的话,大概是从汉中过来的吧?王基就辛苦了,东莱进入蜀中可就远了。”
我算是知道李世民当初说“天下英雄尽入毂中”是什么感觉了,多了这么多的人才,何愁蜀汉不兴啊!
然后他把这些名字都一一记下,准备等科举结果出来的时候一一核对,免得出现什么疏漏,导致人才流失。
对了,安排考场的时候可得记住了,一定不能让费祎和姜维做一块儿,要不然他们俩万一打起来了可怎么办?沈隆心里嘀咕着。
沈隆抄的这首诗乃是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《咏史诗》,左思乃是寒门出身,虽有才华却一直郁郁不得志,于是就借用咏史来批判九品中正制。
这首诗的意思是,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,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;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,山顶径寸的小树,却能遮盖百尺之松;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,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;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,是地势造成的,其所从来久矣;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,子孙七代做了高官;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?可就因为出身微寒,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。
诗中所写全都是寒门士子的艰难,所以一传播出来就在寒门士子中广为传播,尤其是那句“冯公岂不伟,白首不见招”更是让他们感同身受,自汉代以来,不得志的读书人都喜欢用李广和冯唐来自比,读起来难免会带入自己,引发诸多感慨。
“士载,你自幼喜好读书,才学冠于汝南,奈何因为出身之故,只能去看守稻草,实在是太过屈才,不若和我等一起去蜀中应考吧。”有人在劝说友人。
“艾……艾…..原本就是荆州人士,若能……若能得中,也算是荣归故里,理当同去!”友人结结巴巴地说道。
此人正是日后灭了蜀国的邓艾,邓氏原本是荆州大族,所以邓艾小时候才有资格读书识字,赤壁之战后曹操强令当地百姓北迁,年幼的邓艾就被呆到了汝南,因此家道中落。
其后虽然因为读书识字被选为典农都尉学士,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、干等下级官吏,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,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,但因为口吃,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,便指派他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。
如果没有沈隆出现的话,一直要到二十年后,邓艾因为要去洛阳汇报工作,遇到了司马懿,这才改变了命运,逐渐登上高位,但是现在,看到蜀中实施科举吸纳人才的方案,邓艾就决定去蜀中一展身手了。
凉州天水,一名十**岁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蜀汉广纳贤才的诏令,他思虑再三后回到家中,禀报自己的寡母,“母亲,自从父亲为国殉难之后,孩儿虽然得赐中郎之官,然我姜氏并非高门大户,上司同僚皆轻视孩儿,孩儿迟迟不能一展才华;如今蜀中以科举选材,不论出身只看学识,孩儿欲往蜀中一试,只是母亲年迈,还要劳动母亲长途跋涉,孩儿心有不忍。”
“你父乃是汉臣,如今曹丕篡位实属大逆不道,你在曹贼麾下任官,却是辱没了尔父的名声;那刘皇叔原本就是大汉宗室,如今蜀中方是正统,老妇年纪虽长,身子骨倒还结实,随你一起前往蜀中又能如何?”在姜母这些老辈人心中,大汉的正统性可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磨灭的,当即同意和姜维一起前去蜀中。
东莱曲城,同时有两份文书摆在了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基王伯舆面前,一份是征辟他为孝廉的文书,王朗少年时父亲王豹去世,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,王翁精心抚养,王基也非常孝顺,孝顺之名广为传之。
其后王基曾担任东莱郡府吏,因非其所好而辞职,这次征辟则又给了他一次机会,如若遇到贵人相助,或可平步青云。
要是以前,王基看到这样的文书定然激动不已,但是现在有另一份文书摆在他的面前,正是蜀汉实施科举的文书,王基思虑再三后起身慨然长叹,“大丈夫处世,当以自身之才建功立业,何须依仗他人青睐,此乃妾侍所为,吾不为之!”
天下才智之士尽皆心动,自然也少不了蜀中的人才,费祎少时丧父,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,伯仁之姑,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。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,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,后来刘备平定蜀中,费祎便留在益州,并与汝南人许叔龙、南郡人董允齐名。
费祎早蜀中早有声望,刘备登基之后册封刘禅为太子,征辟费祎与董允为太子舍人;然则费祎在收到科举的消息后,立刻就辞去太子舍人的官职,准备参加科举考试。
太子舍人能够经常陪伴太子,可谓前程远大,等太子继位之后就可以青云直上了,然而费祎则觉得,刘备如今身子康健,要等刘禅继位还不知道要等多久;而眼下蜀汉蒸蒸日上,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,所以才做出如此决定。
科举开始之前,天下士子云集成都,沈隆根据后世的经验安排考试,在审阅士子名单的时候,他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,“哈哈,邓艾竟然来了,哦,也是,他现在还在看稻草呢,汝南距离荆州不算远;姜维的话,大概是从汉中过来的吧?王基就辛苦了,东莱进入蜀中可就远了。”
我算是知道李世民当初说“天下英雄尽入毂中”是什么感觉了,多了这么多的人才,何愁蜀汉不兴啊!
然后他把这些名字都一一记下,准备等科举结果出来的时候一一核对,免得出现什么疏漏,导致人才流失。
对了,安排考场的时候可得记住了,一定不能让费祎和姜维做一块儿,要不然他们俩万一打起来了可怎么办?沈隆心里嘀咕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