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史宅。



    陈忠笔墨流转之间,勾勒出山景夜色。



    月低山高。



    孤松生于悬崖一侧,树冠繁茂,傲世群峰。



    狱头周洪匆匆走来,擦着头上的汗,着急地说:“陈典史,县尊他……”



    陈忠收笔,看向周洪,平静地说:“孙婆娘这一份礼物,够他吓破胆了吧。这是一次警告,希望他能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。”



    周洪一跺脚,哀叹不已:“孙婆娘没吓着县尊,她,她掐错人了!”



    陈忠脸色顿时阴沉下来,搁下毛笔:“怎么回事?”



    周洪将事情说了一遍。



    陈忠鼻子拱动了下,恶狠狠地看着周洪:“蠢货,这点事都办不好!回去问清楚顾知县与孙婆娘说了什么,告诉她若是胡说,没人能保她活!”



    周洪连连点头:“她不会说,毕竟案情明朗,她又无钱财赎刑,一百杖下去,能将她打死。为了活下去,她也会好好配合,日后行刑之人都是咱们的人。”



    陈忠平复了下情绪,摆了摆手:“让刑房把卷宗给县尊送过去吧,他是知县,想要卷宗我们不能捂着不给。”



    确实,无论吏员再猖獗,也只能在暗处使绊子,不可能在明面上公然对抗知县。



    知县毕竟是一县之主,手握处置吏员的权限。



    归根到底,吏员并非朝廷官制之内的人物,说开就能开了。



    当然,没有几个知县愿意得罪所有吏员,每一个吏员背后,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网,对地方上十分熟悉,有话语权。



    没吏员这群人帮衬着,知县想要治理一个县,就两条腿,想都别想。



    周洪答应,转身去安排。



    顾正臣坐在二堂,抽出女监卷宗。



    共两份:



    一份卷宗是孙娘的,一份卷宗是郭梁的。



    展开孙娘卷宗,仔细看去。



    案发时间:



    七月十六日。



    案情:



    亡夫孙八托梦孙娘,孙娘三更掘坟,挖到了郭梁爷爷的坟上。赶夜路的行商发现,吓坏之后报给里长,当场逮捕。



    卷宗中的供词倒也是清晰,毕竟现场抓到的人,想狡辩都没有办法。



    另一份郭梁的卷宗,主要是证词,哭诉自家爷爷的坟被人挖了,当孙子的大不孝,家门口的坟都没守好,对不起老人家。



    翻来覆去看着卷宗,审视着孙娘的供词,其中一句“只要给我丈夫换个坟,我儿子就能回来”的话引起了顾正臣的注意。



    周洪也提到过这句话,孙娘的儿子失踪了。



    但奇怪的是,没有人在乎这一点,也没有人询问一句,问了刑房中人,县衙也没有为此立案留有文书,更没有派人找寻。



    一个大活人失踪了,县衙不闻不问,全然装聋作哑,只盯着掘坟一事不放,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。



    案中案,必须两个都查清楚,否则这些卷宗送到应天府,送到刑部,也会被打回来重新审理。



    代审此案的是县丞刘伯钦,他在句容两年半了,不会不清楚这点关节。



    顾正臣拿出一枚铜钱,在手中之间翻动着,陷入沉思。



    这件案子说大不大,只是掘坟。



    可关系到案中案,人口失踪之事,还需要仔细盘问与调查。



    还有一个问题。



    顾正臣看向卷宗。



    孙娘的丈夫死了两年多了,孙娘会在每年的清明、中元节、重阳上坟,此外,还有其死去的日期,也会去上坟。



    明代上坟不像后世,很多人以工作忙碌,路程远,说不去就不去了。



    在明代,墓祭之俗深入民,一次都不可能缺席。



    哪怕是游子在外,也得找块木头写出牌位,该祭奠的祭奠下。



    也就是说,孙娘一年至少去四次,就这样还摸错了坟。虽说有天色昏暗的缘故,可也不能这么粗心大意吧?



    最诡异的是,孙娘是移风乡智水人氏,在句容东北三十里外。而郭梁是孝义乡贺庄人氏,在句容正北三十里外。



    两地有河为界。



    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,孙娘的丈夫坟或郭梁的爷爷坟,确实有一个埋到了另一个乡里。



    郭梁供词是“家门口的坟都没守好”,意味着郭梁爷爷的坟就在孝义乡贺庄。这也就是说,孙娘的丈夫死了,并没有不安葬在移风乡智水,而是安葬在了孝义乡贺庄!



    蹊跷的地点。



    这背后,似乎也有问题。



    顾正臣收回目光,这些事还需要询问才能做出决断,或许真是孙娘鬼迷心窍,跑错了十多里,挖错了坟。



    “县尊。”



    吏房周茂急匆匆走来,打断了顾正臣的思绪。



    顾正臣合起卷宗,将指间的铜钱搁在桌案上,问:“何事?”



    周茂拿出一份文书,递上前:“朝廷发来文书。”



    顾正臣接过文书,看了看烤漆,见没有拆封痕迹,便拿起桌案上的小刀,挑开文书封袋,取出里面的文书,扫眼看去,不由地瞪大眼,喊了声:“还真是会来事啊……”



    周茂不知何事,也不便于打听,只好干等着。



    顾正臣放下文书,揉了揉眉头:“去把县丞、主簿、典史,还有工房的李鹤,一并传来。”



    周茂答应一声退了出去。



    顾正臣看着文书,郁闷得要吐血。



    朝廷竟然打算在句容安置鞑靼俘虏,还一次安置一千二百三十六人!



    这到底是谁的主意?



    老朱?



    朱大郎?



    这种事估计也就只有老朱能干得出来了,你怎么想的,俘虏你好歹安排远一点,弄句容来这不是开玩笑,一百来里路,当天就能杀到金陵城外搞非法集资建房了……



    自己在句容还没立足,你就给我出难题,这是想把我弄死在句容吗?



    没多久,刘伯钦、赵斗北、陈忠、李鹤都到了。



    顾正臣拿出朝廷文书,让几人传阅,然后说:“朝廷只给了我们一个月的准备时间,一个月后,俘虏就会送来。如何安置,安置在何处,分田在何处,在哪里营造居所,时间紧迫,现在就商定下来。”



    刘伯钦面露难色:“朝廷给一个月太短了,一千二百余人,即便是三人一房,尚需四百房。”



    顾正臣敲了敲桌子:“莫要说难处,朝廷交代了,咱们就必须接下李鹤,往日里朝廷类似之事,如何应对?”



    李鹤挺了挺胸膛:“征百姓服力役,营造居所。”



    顾正臣微微点了点头:“据量征役,先行准备,争取二十日内完工。”



    “二十日?县尊,这工期太紧张了吧……”



    李鹤有些惊讶。



    顾正臣摆了摆手:“就二十日,再晚,秋收就要耽误了,下去先准备吧,拟好文书送来。”



    李鹤无奈,只好领命离开。



    顾正臣看向主簿赵斗北:“户籍一事你需与户房负责,这一千多俘虏,莫要安置太远,就在句容城郊四周吧,分散出去,一方位大致四百余人,选择适合垦荒之地,让其垦荒,享受垦荒之地三年免税之策,你看如何?”



    赵斗北没想到顾正臣如此雷厉风行,行使职权干净利索,安排妥当,只好应下:“县尊英明。”



    顾正臣拿起铜钱,握在掌心之中:“英明就免了,依据朝廷政策,需给耕牛、农具。现在朝廷只说安置之策,却没给耕牛,你拟一份文书,找应天府府尹讨要。”



    “啊?”



    赵斗北惊讶不已。



    找府尹要?



    县尊,你这怕是开玩笑吧。



    应天府府尹要给的话,早就给了,不说就是不给,这点默契应该有吧。



    顾正臣凝眸看向赵斗北:“连文书都不会写了?”



    赵斗北脸色有些难看,奉劝道:“县尊,这是白费力气啊。朝廷往凤阳移民多少,为了凑齐给百姓的耕牛,连牛犊子都算了进去。咱们想找应天府讨要耕牛,恐怕难啊……”



    顾正臣坚持:“莫要多说,文书你写,落我之名。”



    赵斗北不再多说,既然县尊愿意去惹应天府府尹不高兴,那自己还能说啥。



    顾正臣不介意,这种文书送上去,应天府要给就给,不给就拒绝,谈不上得罪。



    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给,自己才好动用库藏里的银钱,为安置“移民”落户句容垦荒,依朝廷策送给耕牛,光明正大的理由。



    顾正臣看向县丞刘伯钦:“俘虏初至,荒地未垦,生计全无,还需县衙发放粮食接济。待俘虏抵至句容时,由你负责统算所需粮食,与户房对接,从储粮之中调拨。”



    刘伯钦面色凛然。



    这是顾正臣第一次办理真正的公务,面对的还是安置俘虏这种少见的大事,他竟处理的井井有条,丝毫不乱!



    这个年轻人展露出来的政务能力,有些恐怖!



    需要重新衡量此人能力。



    顾正臣将目光投向典史陈忠:“他们是鞑靼俘虏,如今归顺了朝廷,也算是大明子民。话虽如此,但该有的防备不可没有,待俘虏抵达句容之后,你需带人加强巡视,以保治安。巡视时,需要有鞑靼人加入。”



    陈忠皱眉:“为何要有鞑靼人?”



    顾正臣呵呵笑了笑:“总不能说,巡视与防备的就是他们吧?如此不信任自己人,他们如何归心?当然,巡视更多的是安抚句容民心,避免百姓慌乱。”



    陈忠咧嘴。



    县尊,你有点虚伪啊……

章节目录

大明:寒门辅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寒梅惊雪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七十四章 县尊,你有点虚伪啊,大明:寒门辅臣,一本书并收藏大明:寒门辅臣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